• 什么是守灵?

             守灵也称为守夜。古人认为人死后三天内要回家探望,因此子女守候在灵堂内,等他的灵魂归来。每夜都有亲友伴守,直到遗体大殓入棺为止。演变到现在,守灵便是亲人们聚在一起,悼念死者,抒发缅怀之情。      过去守灵大多在家庭进行。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同时带来的住房紧张问题,使原来在家庭进行的守灵活动受到守灵一般由

    2016年3月8日
  • 朝鲜族的丧葬习俗

               朝鲜族多实行土葬,有的地区也实行火葬。把骨灰盒寄存在骨灰存放架中。然后存放在寺庙,殡仪馆,或者家里面。即可方便居民随时祭拜。           朝鲜族老人死后,亲人三天内不准洗脸、理发,也不准吃干饭,而且必须穿孝。亲友来吊唁,首先在遗体前三叩首,再同死者亲

    2016年3月6日
  • 北方殡葬习俗你知多少?

         丧葬习俗在古代到现代社会一直保留着传统的习俗,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当地丧葬习俗。那么在北方丧葬习俗有哪些呢,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!北方丧葬习俗北方丧葬习俗北方丧葬习俗有哪些1、北方农村丧俗之——请忙事人请木匠“服材”。棺木,俗称寿材。寿木,是土葬习俗的产物。提倡移风易俗多年,但农村用棺木的习俗依旧没有彻底改变。用料以柏木为佳,松木次之。过去,遇湿不腐的

    2016年2月1日
  • 人去世后为何要做七?

         人死后为什么要做七古代的丧俗,灵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。据说是希望死者还能复生。三天还不能复活,希望就彻底破灭了。实际上停柩的时间长,是由于当时丧礼繁缛复杂,尤其是天子诸侯,需要浩大的陵墓和大量随葬品,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。另外,父母死后应该合葬。父死不知母墓,母死不知父墓,都要把死者暂时殡起来,等找到父墓或母墓时再进行合葬。这样灵柩停放的时间就很难说了。近

    2016年1月26日
  • 丧事礼仪六大禁忌

           殡葬文化中墓地是祖灵的圣地,忌随便乱动。信奉伊期兰教的民族,忌有人在坟墓旁拴猪或垒猪圈,认为这是触犯神灵。哈萨克族人骑马过墓地不能急驰,妇女则下马步行。有的甚至把墓地上的土视为圣药,用来为人治病,或用水搅拌给孕妇、产妇喝。墓地种柏树,据说防备亡者尸骨被邪怪吞食。(一)死亡禁忌  死亡是自然规律,然而人们却极力回避,原因是死亡毕竟是凶祸

    2016年1月25日
  • 农村殡葬改革存在的问题

        提倡火葬,逐步限制土葬,最终完全用火葬代替土葬。在暂时还不具备火葬条件的地方,本着有利于发展生产建设的原则,由当地政府统一规划土葬用地,以乡或自然村为单位,利用荒山瘠地建立公墓。提倡平地深埋,不留坟头的葬法。     农村殡葬改革难以施行 生态殡葬叫好不叫座冬日的华北平原,没了玉米等高秆儿庄稼的覆盖,田野一览无余。在青青的冬麦田里

    2016年1月19日
  • 殡葬文化的传承与创新

         中国的文明源远流长、博大精深,其中殡葬文化更加具有丰富的内涵,并在人们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。但是近现代以来,随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、社会生活方式的变   迁,殡葬文化在当代已逐渐式微,殡葬行业逐渐沦为社会上不被了解、理解和谅解的行业,逝者的丧葬活动也逐渐蜕变为失去了文化内核的物质处理过程,不能不说这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。“生,人之

    2016年1月18日
  • 儒家的殡葬文化

    儒家的殡葬文化观  儒家文化在中国的地位与作用,倾江河之水而书写亦不能尽言。丧葬文化在儒家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,与儒家文化的礼纪纲常和孝道观是相辅相成的。起于孔子、孟子、荀子,以至后世大儒朱熹、王阳明等人的学说,一脉相承。  1.孔子的殡葬文化观:慎终追远  孔子对于生死的看法,主张“天命观”,这与上古延续下来的宇宙观相契合。在《论语•颜渊》中,他说道:“死生有命,富贵在天”,就是孔子对生死所作的

    2016年1月12日
  • 北方人应知的丧葬文化

                    华夏民族是一个非常讲究、非常注重礼仪的民族。生、老、病、死是人生必需经历的,是无关乎一切荣誉、财富、权势的。每个人的一生都要面对生的喜悦和死的悲痛。生与死为人生两件大事,生为起点,死为终结。  华夏民族是一个非常讲究、非常注重礼仪的民族。生、老、病、死是人生必需经历的,是无关乎

    2016年1月11日